【核新讲坛】我校离退休老党员开展“学党史明理增信 知校情崇德力行 ”专题报告会

发布者:陶小娜发布时间:2021-05-21浏览次数:956


近日,为加强大学生的爱国爱校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学党史、明校情,学校特邀请离退休老同志王永珍、史维浚、张燮、杨建来到核新讲坛,这个平均年龄高达84岁的宣讲团专程从抚州赶来,分别在南昌校区、枫林校区举办宣讲会。他们用朴素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向广大师生讲述东华理工的建校史、发展历程中老一辈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的故事,引领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涵养家国情怀、熔铸理想信念。报告会吸引了全校800余名师生到场聆听。

 


离休支部书记王永珍从五四运动爆发到国家进入新时代的历史阶段,讲述了中国核工业发展的历程。“学校的创建过程异常艰辛,在老一辈东华理工人的艰苦奋斗下,太谷地质学校于1956年建成。伴随着核工业前进的步伐,完成了一次次精彩绝伦的蜕变。”谈到学校的创建,王永珍动情地说。从北京调到太原地质专科学校工作后,他全程参与了学校从山西太原跨省搬迁到江西抚州的整个过程。在讲述完学校师生不畏艰辛、任劳任怨,克服重重困难,顺利完成学校搬迁的动人故事后,王永珍告诫现场同学,正是东华理工人的这种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特质,我们的人才培养才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可,不论什么年代,我们都要锤炼和保持艰苦奋斗精神。

 


“15年来,周义朋扎根边疆勘探一线,用他的默默奉献,执着与坚守,谱写了一曲当代中青年知识分子为国为民的忠诚之歌。”史维浚通过讲述自己的学生——周义朋的故事,带领师生深入学习周义朋的感人事迹,引领师生向榜样看齐。他介绍了周义朋进校后的表现,特别是学习态度、生活严谨的不同一面。史教授通过PPT图文并茂地讲述了周义朋扎根新疆戈壁沙漠中潜心搞科研的不平凡经历,从做人做事等方面为现场同学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史维浚谈到,周义朋平均每年野外工作时间在9个月以上,扎根边疆15年,先后转战新疆吐鲁番十红滩矿床、伊犁512矿床、513矿床、510矿床,野外试验的环境十分恶劣,在新疆吐哈盆地戈壁腹地,沙尘暴肆虐。“他为人正直热心,有亲和力,和领导、职工都相处得很好,当地的居民都亲切得叫他周老师。他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磨炼,放弃了许多个人利益,一心为事业奋斗。一名科教工作者献身国防的崇高品格与精神追求,是传承‘艰苦奋斗 为国奉献’东华理工精神的楷模,他是我最出色的学生。”史教授自豪说道。最后,史维浚对在场学生寄予殷殷期盼,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习周义朋身上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完成时代赋予青年这一代人的责任与使命。

 


“我做了一辈子的核军工人,倾尽毕生精力践行着‘事业高于一切,责任重于一切,严细融入一切,进取成就一切’的核军工精神。”耄耋之年的张燮教授的一席话让人动容。张燮带领大家回忆了他的学生经历,从如何走进核工业到怎样努力践行核军工精神,他始终用行动证明着理想信念高于一切。以张燮为代表的广大师生在基础设施不健全、教学条件简陋和生活条件艰苦的情况下,积极投身祖国原子能事业,努力走好核工之路,铸就了东华理工大学“中国核地学人才摇篮”的名号。至此,张燮寄语广大东华理工学子,希望同学们努力成为严细高于一切、做事精益求精的新时代学习者;希望新一代核工人能够传承核工精神,保持学校优良传统,发扬新时代强科道路创新奉献的决心和精神,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全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杨建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开始了自己的报告。高考填报志愿时,杨建毅然决然地在第一志愿上填写了如今的东华理工大学。班主任老师连夜叫他起来改志愿,他却依然没有改变初衷。作为东华理工大学培养的一名优秀学生,他自述自己毕业后人生经历、取得的成绩。毕业后到地质队工作,杨建经历了一次重伤,两次轻伤,三次车祸。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依然磨灭不了他对工作的热情。退休后,杨建依旧坚持每天学习,写诗文、习书法,把所有的精力都投身于学校关工委工作中。在报告的最后,杨建将自己的一幅书法作品带到了现场,并告诫同学们:“作为大学生,你们的人生唯有秉持为国家、为人民贡献的理念,才能更加具有意义”。

报告会在学生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化生材学院杨怡旻同学表示,听完老前辈的故事,她进一步加深了对学校历史的了解,真切感受到了东华理工老一辈创业者为学校建设和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更深刻认识到今天优越舒适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条件来之不易。

测绘学院孙雍康表示,老前辈们都是八九十岁的高龄,为了给我们讲好课,一丝不苟得准备了讲稿,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让我们深受感动,也深受启发。在东华理工大学发展历程中,正是靠一代代东华理工人的筚路蓝缕,砥砺前行,才有东华理工的今天。(图/文 邓雯 曾枳杰)

 

编辑:陶小娜  审核:陈晶晶